只要前行,就需要定位。在一段行程中,如果不知道目标位置和自己当前所处的位置,那永远都到达不了终点。

维度

人生也是旅程,也需要时刻定位,但定位的维度就太多了。举两个例子:

  • 比如运营一个公众号,至少你就需要横向和纵向两个定位。横向是你要想清楚你公众号输出的内容是什么,应该限定在哪个领域或方向;而纵向是你要在这个方向上深耕多久,到什么程度。
  • 再比如职场中,职级定位,你现在所处在什么职级,距离出任 CEO 还有多远;职能定位,你负责和擅长的主要是哪个方向;部门定位,你在部门中的角色是什么,部门在大环境中又充当什么角色……等等。

我们人充当的角色很多,每多一个角色就多很多维度。

广度

定位的广度,可以理解成目前定位和最终目标之间的距离。不同的广度,会造成不同的定位。再举例:

比如一个职级p7的主管手下有两名p6 小张和小王,都勤勤恳恳踏实肯干,主管对他们两个的定位都是技术尖兵,未来之星,所以经常分别鼓励他俩,准备晋升。但两个人表现出的态度却完全不同,小张每次听完总是连连点头,因为他的目标就是职级越高越好,所以积极准备,承担了团队中更多的责任,晋升有望。而小王的目标是做出一款出色的产品,对晋升兴趣不大,所以听完上司的鼓励,产生的反而是焦虑与压力,让他没办法专心钻研代码。

可以看出小张对职级的定位是离升到p8还有很远,而小王对职级的定位是已经够用,不用承担太多带团队的压力才能有时间深挖技术。广度的不同,使他俩虽然都很勤奋但态度迥异。

错位

由上面两点的介绍很容易得出,错位就产生于交流时或语境里维度与广度的不匹配。笼统的谈定位是不行的,一定要限定条件。

维度的不匹配导致“鸡同鸭讲”式错位。当与别人沟通时,首先要搞清楚你们讲的是否是同一个话题,是否是同一个维度,上下文能否衔接。有的时候,你在说 A,他在说 B,很容易产生误解。比如老板跟你说最近需要努力提升存在感,你以为是在说你的技术停滞不前了,而他是在说你需要承担更多的职责了。

广度的不匹配导致“不达预期”式错位。刚才有关职场晋升的举例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老板对你的目标不理解导致他对你过度期望/低估。

如何不产生错位

在跟自己对话时,要清晰地想清楚在各个方向自己想达到的目标。而在跟别人对话时,要先沟通清楚维度和广度。

最近在思考一些职场中的事,不过没有刻意去思考,也没有读什么相关的书,就是潜意识里可能一直在瞎想吧,就酝酿出了这篇文章。整理出来,以防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