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我高考已经十年了,现在回忆起来,不得不说:
高考是人生的捷径,但不是唯一的通路。
考试
高考前一天,教室里气氛难掩紧张,每人领了一张《考试指南》,上面除了路线指导还有班主任对我们的寄语。
然后回家、吃饭、洗澡、躺床,尽管老师告诉我们不要去复习也不要瞎想,但我依然辗转反侧;尽管晚饭吃了最保险的食物,但肠胃不好的我还是拉了肚子。紧绷的神经是无法松懈的,“考砸了怎么办”一直在耳边鸣叫……可能一直躺到凌晨一两点才迷迷糊糊睡着。
第二天脑袋昏昏沉沉,鸡蛋豆浆入肚就直奔考场了。语文是我的强项(除了背诵部分),不紧不慢。然而我这人考试最致命的弱点就是做题慢……开始写作文的时候,只剩30分钟了,比我平时还慢。最终匆忙交卷后大松一口气,上午场总体还算轻松,但没想到这匆忙的一科竟是我最轻松的一科。
下午的数学没考好,紧张因素有,但主要是学的不扎实。回到家爸妈也不敢问我考的怎么样,吃完就睡,紧接着就是睡不着,和前一天一模一样。
第二天,英语,考得很差,理综,考得更差。我记得我在考场上死活想不起一个公式,然后在那现场推演,当时最后悔的就是如果我把这些公式背熟,就不用这么窘迫了。生物基本上没时间做了,匆匆交卷,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试,就这样草草收尾了。不管再怎么后悔失落也改变不了装进密封袋的试卷了。
报志愿
我们当年还不是平行志愿,而且还要在知道成绩和分数线前就把志愿填好,所以估分是否准确,很大程度决定了你能否被录取。当时有很多填报志愿不成功导致即使成绩很好也上不了大学的例子。所以考完来不及细想,我们就都回到了教室,在趁记忆还没消散的时候开始了近乎酷刑的估分。
考得好的同学,脸上表情自信满满,而我只能满怀羡慕,因为看了答案才发现自己是多么愚蠢,这么简单的题还能做错。我左边同桌发挥正常,右边同桌全程叹气,后桌快把桌子砸了,而前桌不时发出自己又蒙对一题的奸笑,现在想想真是有趣。最后大家会把自己的估分汇总到老师那边,老师通过比对班内班外的估分成绩,来预估出录取分数线。现在来看当时预估的是很准的,一分不差,当然我和我自己的估分也是一分不差。
隔天以为终于轻松了,能和同学激情相约 Dota 战场了,却没想到还要选志愿学校。当时和我的母亲翻看历年分数线和各地高校,打各种电话、问人请教、网上比对,大概花了一整个白天和晚上,才选定了几个备选项。尽管学校不同,但在专业上我都是填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在当时的长辈看来,就是我想继续玩电脑的理由。“电脑有什么好学的,瞎鼓捣几下就会了,你还不是想玩游戏?”。其实我当时确实也不知道这专业是学什么的,但我就是想学和计算相关的。最后的最后,我终于远走他乡,去了离家很远的地方念书。
后悔吗
- 高中没好好学习,后悔吗?有点,因为我发现很多高中知识现在还用得上,但总体不后悔,因为过得还算丰富吧。
- 如果当时补习一年,可以去更好的学校,后悔吗?不后悔,1.当时谁都不能预测下一年的卷子是否更简单;2.我主管意愿强烈不想补习,所以就算留下来补习,学习效果也不会好;3.我懒;4.如果选了另一个人生线,可能就经历不了我现在这条线的精彩。
现在回首,高考真的是改变人生最简单最容易的方式了,我们现在要付出比当时加倍的努力才能改变一点点人生轨迹,但当时就只是四张试卷,鱼跃龙门平步青云。
但高考又不是唯一的路径。高考后的人生,很多次遇到因为对方高学历好学校就比我轻松很多的实例,但也遇到各种退学还依然优秀得闪光的人。从概率上讲,前者的概率比后者大很多,但是:
- 人生没有假设,我们不可能时光倒流回去让自己高中努力念书。
- 没必要和别人比,只要自己确实每天在进步就好。
- 现在的生活也还不错不是吗?
珍惜现在,用尽全力朝理想的生活迈进才是正确的方法,而不是终日患得患失沉迷在无尽的假设中。尽管高考没考好,但我找到了喜欢且擅长的专业,找到了人生真正想要的东西,这比那些即使拥有更多资源却不懂珍惜、不知自己真正所求的人好多了。
尾
如果非要说给现在高考的同学什么建议,我想说:考完别光顾着玩,记得把驾照考了,以后时间成本太高了,可能再难抽出这完整的两个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