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是前两天推特带货达人 Musk 开始吹 ClubHouse(以下简称 CH) 多好用,引起一大堆中文互联网圈的人涌入,我有幸得到了 P 老师的邀请码,也来尝个鲜。

*在此我先推荐一发 P 老师的公众号,比我 Geek 太多,如果你对数据、数据逻辑思维感兴趣,可以去他的公众号围观,比如这篇:

正文

刚开始我这样一个慢热的人是很难想象一堆人能对着陌生人直接语音畅聊的,后来慢慢习惯了,也从围观静听到上台插科打诨了几次。再后来自己开了几个 room,越玩越溜。

如果你去看新涌入的中文圈子,你会发现怎么过来过去都是这些人,古典互联网从业者,ID 都快互相背会了。当然,这批人刚开始聊的话题也很无趣,无非是 CH 这个产品如何裂变、传播、变现,产品有 77 个值得说的小细节,88 个值得肯定的质感和 99 个克制。

但使用 CH 三天后,话题发生了巨变。显然聊产品真的太无聊了,然后大家也抛弃了一开始的偶像包袱。有聊脱发的,有聊爱情的,有分享移民生活的,有聊职业发展的,有边开车边聊的,也有直接“开车”的,有朗读诗歌的,有弹吉他唱 K 的,总之是花样百出了。

从无趣到沉迷

我对这款软件的印象也是一开始觉得无趣,到第三天沉迷。你真的很难想到,这种干货不是很多的闲聊,竟然真的有人听,然后下面的听众还隐藏着一堆大 v、KOL、甚至上市公司 CEO。CH 给了小人物上台展示自己的机会,也给了别人一个契机来窥探你们这个小圈子的亚文化。有时候台上人的话也不是那么有趣,但我只是当个背景音,所以竟然也听得下去。

印象

当然,我不想从产品的角度去分析 CH,我只想说它里面的内容让我有种突破次元壁的感觉。

  • 首先的第一印象是海外华人竟然这么多,而且很多人是很小年纪就过去了,也有很多是在海外生活很多年了。不管年纪的大小,大家都能侃侃而谈。每天早上的 room,大部分都是美西湾区的人,分享的话题创业、风投居多,偶尔会蹦出一个我完全没听过的美国名人或事情,让我很有 googling 的冲动。

  • 其次印象是名人近在眼前,我下载 CH 的第一天就赶上 Musk 的一场分享,然后还听了自己喜欢的投资人 Naval 的一场访谈,虽然都聊成了鲁豫有约的风格,但却别有一番风味,因为都不端着,感觉这些之前觉得很遥远的人,其实也都是普通人啦。

  • 第三是发现频道丰富多彩。除了我刚才说的国内的那些,很多国外的 room 也超有梗。比如挤爆服务器的几位日本德艺双馨女艺人,我没想到冲田老师的英语那么好,原来她是在英国出生的,也没想到能听她在那说中文、学中文,我边跑步边听的,差点笑岔气。还有一些美国人聊正念、冥想的频道特别多,可能确实很焦虑。另外就是听外国人谈论中国很有趣,比如有个老外说爱喝中国的胡辣汤,说像一个炸弹在胃里爆炸 😄。

  • 第四是大家真的闲,天天说什么被工作榨干,实际上不仅没有,还能容光焕发地在 CH 上能畅谈 12 小时。

距离感

我会强迫自己,不完全听中文圈子的 room,因为我想看看自己不知道的世界有多少。羡慕那些流利切换三四种语言的人,可以和不同国家的人直接对话。

由此我也联想到了最近在看的朱光潜老师的《谈美》,里面解释为什么外地人觉得西湖美,而住在西湖旁的人觉得很一般,为什么“家花不比野花香”,写道:“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

雕塑家米隆的代表作《掷铁饼者》为什么美,就是因为他的姿势,是日常完全做不到的姿势(你可以自己试试,那个姿势是完全站不住的),但作雕塑就很美。

确实如此,什么都和我们日常所见所闻一样,就很无趣了。美与实际是有差距的,趣味也是。只有找到与自己有适当距离的内容去听,才能收获一些有趣的东西,当然等走的远了,回过头来再看原处,也会发现以前看不到的点。

舒适圈

如果单纯听中文 room,其实还是在舒适圈内。因为不管内容怎么扩展,你只能是把已经知道但可能不掌握的东西了解得更深。但如果完全换一个语言,换一批人种,你可能会收获一些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认知的四种境界

这部分占我们 95% 的盲点,才是真正亟需了解的。

想起朋友的一句话:你都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了,还过着原来的生活,有劲吗?

能体验 CH 的同学可以赶快想办法去体验,体验不到的就等国内的“竞”品发布吧。

最近在考虑要不要把发在 B 站的视频搬运到公众号里,但是总感觉把这里当作一个文字自留地比较好,让我再纠结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