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一旦在朋友圈出现多次,那它大概率是一篇爆款文,读这种文章的时候一定要“冷酷无情”,免得被它带偏。

前段时间万门公交坠江事故刚出,报道偏颇,看客们开始怒喷女司机,结果第二天剧情 180 度反转导致舆论也啪啪打脸。还有杭州某狗主人暴打路人的文章一出,人们开始议论这些没有公德心的宠物主,贴上形形色色的标签,随后一篇杭州打狗的文章发布,舆论又开始替狗狗哀声嗟叹。

为什么一篇文章的煽动力能这么强?

我想大概有几个方面:

一 文字上做文章

文字的力量远比你想象的大,希特勒的演讲催动全民热血,毛太祖的文章可抵十万精兵。一旦进入作者的节奏,你的情绪将由他来掌控。

除此之外,古有春秋笔法,今有“震惊好文”。文章的措辞、修辞甚至标点都能充分影响阅读体验、感叹号就是比句号更震慑人心。断章取义、夹叙夹议、“虚实相生”、对比烘托都是这类文章常用的写作技巧。有的营销文配上夸张搞怪的插图,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因为我们的阅读为求快,只能匆匆扫过,视线停留最多的就是这些图片了。

语言能操控人的思维模式,也可能让思考消失不见。比如你学习一门外语就可以学会另一种思考方式,而把一个词从字典删除,即可删除人们对此相关的记忆。

二 代入感

提升代入感常见两种方式,一是切换人称,二是划分阵营。

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叙述同样的一件事,你可能更容易感同身受。很多催人泪下的文章都是第二人称,很多读罢怒发冲冠的文章大多是第一人称。

划分阵营更常见,有的文章直接在标题上就划分,这样方便转发此文的人声明立场,尤其适用于争议特别大的立场。而常见的就是文章直接声明两个对立立场(可以是古今、中外、事前事后),各议论一通形成对立冲突,显得客观公正,实则更易引起好事者评论杀伐之心。

三 读者夸张的转发

人在转述一件事的时候总会夸大,我不知道这出于什么心理,可能是人们为了标榜自己知道的更多所以夸张,但它确实容易造成信息传递的偏僻。

一篇热文在充分调动了读者情绪之后,很容易引起读者转发的欲望,这时候难免会夹杂读者的情绪和夸张的转述,造成这类煽动性文章的二次传播。

写不实文章的人其心可诛,但不管你是出于冷静批评还是脑热转发都不知不觉成为谣言传播的帮凶……

丘吉尔曾说,“当真相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跑遍了全城。”

现在为了蹭热点,很多写手为了抢在第一时间发文都采用“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一半靠编,一半靠猜,事实到底有多少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了快,当然就顾不上思考,因为深思熟虑必然是需要时间的。经得住考验的文章都是长时间浸泡出来的。

自古文章天下事,我们现在看书的频率远没有读文章的高,碎片化阅读再加上信息量爆炸,一篇篇文章很可能影响你的世界观。如何避免从这些营销文、爆款文中获取有用的信息、真实的信息是一项宝贵的技能。我自己也常常感动恐惧,我看到的真的是真相吗?我需要知道真相吗?如果需要我应该怎么做…

我能想到的就是两招,一多读几遍,二多读几篇。多读几遍就是说要分清哪些是作者陈述的事实,哪些是作者添加的评论。多读几篇就是要拓宽自己获取信息的渠道,这个我觉得我做的还不错,详见我获取信息的渠道

不过最让人无力的还是热点的遗忘,不管你当时多么慷慨激昂,过段时间就会被遗忘。我们太健忘了,况且一个热点过后马上有十个热点。如何在信息洪流中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和冷静大脑也是我一直在上下求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