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英国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2012年2月26日) 请协助添加来自可靠来源的引用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会被提出异议而移除。 |
此條目或章节需要被修正為維基格式以符合质量标准。(2012年3月29日) 请协助添加相关的内部链接,并使用百科全书的语气来改善这篇条目。 |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英語) |
|||||
---|---|---|---|---|---|
通稱:英國 | |||||
|
|||||
|
|||||
国家格言:Dieu et mon droit[1](法语) (“我权天授”或译“天有上帝,我有权利。”) |
|||||
國歌:《天佑女王(吾王)》 (God Save the King/Queen) |
|||||
皇室頌歌:{{{皇室頌歌}}} | |||||
國旗歌: | |||||
|
|||||
自然地理(實際管轄區) | |||||
面積
|
|||||
|
|||||
首都 | 伦敦 | ||||
最大城市 | 伦敦 | ||||
時區 | UTC+0 (夏時制:UTC+1) |
||||
人民生活 | |||||
人口 | |||||
|
|||||
官方語言 | 英語 | ||||
官方文字 | 英文 | ||||
曆法 | 公曆 | ||||
道路通行方向 | 靠左行駛 | ||||
|
|||||
家用電源 | |||||
政治文化 | |||||
國家憲法 | 英國憲法 | ||||
國家結構形式 | 單一制 | ||||
政治體制 | 君主立宪制、議會民主制 | ||||
法律體系 | 英美法系 | ||||
|
|||||
國家領袖 | |||||
|
|||||
國家主要領袖(五權分立) | |||||
|
|||||
國家主要領袖(三權分立) | |||||
|
|||||
國家主要領袖() | |||||
經濟實力 | |||||
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
以下資訊是以2009年估計 |
|||||
|
|||||
國內生產總值(國際匯率)
以下資訊是以2009年估計 |
|||||
|
|||||
人類發展指數
以下資訊是以2010年估計
|
|||||
|
|||||
中央銀行 | 英格兰银行 | ||||
貨幣單位 | 英镑(GBP,£) | ||||
其他資料 | |||||
立國歷史
|
|||||
|
|||||
國家象徵 | |||||
國家代碼 | GBR | ||||
國際域名縮寫 | .uk | ||||
國際電話區號 | 44 | ||||
現役軍人數 | 195,000(第28名) | ||||
|
|||||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语: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威尔士语:Teyrnas Unedig Prydain Fawra Gogledd Iwerddon;苏格兰盖尔语:An Rìoghachd Aonaichte na Breatainn Mhòr agus Eirinn mu Thuath;爱尔兰语:Ríocht Aontaithe na Breataine Móire agus Thuaisceart Éireann;低地苏格兰语:Unitit Kingdom o Great Britain an Norlin Airlann),简称联合王国(英文:United Kingdom)或不列颠(英文:Britain)[2],通稱英国,是由大不列颠岛上的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以及爱尔兰岛东北部的北爱尔兰以及一系列附属岛屿共同组成的一個西欧岛国。中文裡的“英国”一词,即由“英格兰”而来,其國際代碼為GB。
英国本土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的不列颠群岛,被北海、英吉利海峡、凯尔特海、爱尔兰海和大西洋包围。除了英國本土之外,还包括十四个海外领地[3]。
联合王国由四个国家联合而成,分别是英格兰、苏格兰、北爱尔兰和威尔士[4]。英国采用议会制政体,王国政府所在地为伦敦,但是同时拥有其他三个国家级行政机构分别位于贝尔法斯特(北爱尔兰),卡地夫(威尔士)和爱丁堡(苏格兰)。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现任君主是伊丽莎白二世女王。
英王国在最强盛时期连同其海外殖民地被称为大英帝国,该帝国在1922年的时候达到巅峰,拥有全世界四分之一的陆地,是有史以来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大英帝国解体后,英国继续在语言,文化,政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巨大的影响力,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现在仍然是英联邦组织的首脑,和其他15个英联邦国家的国家元首。
英国是一个发达国家、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5],在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6],但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下半葉大英帝国的崩溃,英国已经失去了曾经在国际事务上的领导力。不过,英国仍然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巨大影响力、舉足輕重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强国。
英国是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胜国,拥有核武器和世界上第三的军费开支,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對議案擁有否決權。英国亦為欧盟成员国、北约創始會員國、八大工業國組織成员国之一和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全球前七大经济体、也是一系列国际组织如經合組織、世界貿易組織的一员。
目录[隐藏] |
[编辑] 历史

现在的英国是过去1000年中几次合併的结果。10世纪以后蘇格蘭和英格蘭各自是独立的国家。1284年威爾斯被英格兰控制,1535年成为英格兰王国的一部分。1603年,英格兰和苏格兰两国共有一位君主,1707年正式合併为大不列颠王国。1800年,大不列颠王国和爱尔兰(1169年-1691年逐步被英格蘭控制)合併,组成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1922年,爱尔兰共和国独立,爱尔兰北部仍留在联合王国内。
英国是19世纪遥遥领先的世界大国和海上霸主,有着当时“世界工厂”的称号,亦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国家,西方资本主义的倡导者,并且是早期议会民主制度的诞生地,无论在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水平亦有显著的贡献。在其顶峰时期,大英帝国曾经控制了世界四分之一的土地和三分之一的人口,因其控制的土地覆盖了地球大部分经度,太阳时刻都会照耀英属领土,故号称“日不落帝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帝国。然而二十世纪头50年,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英国國力減退。而在后半个世纪中,这个庞大的殖民帝国的殖民地紛紛開始獨立。在处理殖民地独立问题的时候,英国巧妙地利用“分而治之”的策略,最大限度地维持英国在原殖民地的影响力,但是也增添了不安定的因素[7]。在二十世紀最後一個脫離英國的前英殖民地,是主權在1997年7月1日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香港。
雖然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後國力減弱和經濟不景,但保守党领导人「鐵娘子」撒切尔夫人在1979年當 選為首相後,便大力推行改革,倡議“撒切尔主义”(Thatcherism),成功削減部分福利開支和削弱工會的力量,同时,压缩政府公共开支,降低税 收,提倡自由经济,在经济上实行大规模私有化政策,减少对经济活动的政府管制和干预。于是,英国经济最终走出了长期“滞胀”的局面。自1981年以后,其 年实际增长率达3%以上,在主要西方发达国家中仅次于日本。但是撒切尔夫人在帮助英國經濟復甦和保持國際上的影響力同时,也逐步加大了贫富差距,导致部分 英国人的反对。之后與玛格利特·撒切尔同黨繼任者梅傑首相任內英國經濟一直不振。其後工党领袖托尼·布莱尔於1997年當選為首相後,英國經濟慢慢才得以恢复。
現在,英國雖然國家富強、但在國際政治和外交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已大不如前,幸好經濟表現勝過其他发达国家,也是失業率最低的西方國家之一。
英国是英联邦(大英帝国的继任组织)成员,并在1973年正式加入欧盟。2010年5月11日,大衛·卡梅倫正式接替戈登·布朗,出任英国首相。
[编辑] 地理
英国总面积约243,610平方千米(94,060平方英里)。她占有不列颠群岛大部分地方,当中包括整个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面积占整个爱尔兰岛1/6)和一些围绕不列颠群岛的小岛屿。[8]该国坐落在北大西洋和北海之间,东南海岸朝向法国,距离法国北部海岸 35千米(22英里),中间被英吉利海峡分隔。[9]根据一个1993年的调查,英国10%的国土是森林,其中46%用作畜牧业用途,另有25%用作农业用途。[10]伦敦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是本初子午线的起点。
英国国土最北端的横坐标是北纬61°,最南端的横坐标是北纬49°,而最西端的纵坐标是西经9°,最东端的纵坐标是东经2°。北爱尔兰与爱尔兰共和国的边界长达360千米(224英里)。[9]不列颠海岸线长达17,820千米(11,073英里)。[11]不列颠岛以海峡隧道连接欧洲大陆,总长度达50千米(31英里)(水底部分长达38千米(24英里)),是当前世界上最长的水底隧道。[12]
英格兰占了联合王国总面积的一半,达130,395平方千米(50,350平方英里)。[13]大部分是低地,[10]在过了Tees-Exe线后,西北有一些山脉;其中包括有湖区,Peak区、Exmoor区和达特穆尔的奔宁山脉和一些石灰岩山脉。英格兰最高的山峰是湖区斯科費爾峰(高达978米(3,209英尺))。主要河流、入海口有泰晤士河、塞文河和Humber河。[10]
苏格兰占英国总面积的1/3,面积达78,772平方千米(30,410平方英里)。[14]当中有近八百个岛屿,[15]大部分分布在苏格兰岛的西部、北部;分别称为赫布里底群岛、奥克尼群岛和设德兰群岛。苏格兰的地形是Highland Boundary Fault造成的,这个断层,西至Isle of Arran ,东至Stonehaven 。[16]断层造成两个不同的区域;西北部的苏格兰高地和东南部的苏格兰低地。苏格兰大部分山地都在高低区域,其中有不列颠岛最高的本尼维斯山(高达1,343米(4,406英尺))[17]在低地区域的福斯湾和 Firth of Clyde 之间的狭窄被称作Central Lowlands ,这个地带里坐落着拥有最多人口的格拉斯哥和首府、政治中心爱丁堡。
威尔士占全英面积不到1/10,约20,779平方千米(8,020平方英里)。[18]威尔士在全英来说,是最多山地的,只有南威尔士山地较少。海滨城市加的夫、斯旺西和纽波特都坐落在南威尔士。在这三个城市的北部,有South Wales Valleys 。Snowdonia 和斯諾登山 (高达1,085米(3,560英尺),是威尔士最高的山)是威尔士最高的两座山。威尔士14座超过914米(3000尺)的山一起被称为Welsh 3000s。威尔士的海岸线长达1200公路(750里)。威尔士也有几个岛,当中最大的是西北部的Anglesey。
北爱尔兰面积只有14,160平方千米(5,470平方英里),大部分都是山地。北爱有不列颠群岛最大的湖,內湖,面积达388平方千米(150平方英里)。[19]北爱的高峰是Mourne Mountains的Slieve Donard(高达852米(2,795英尺))。[10]
[编辑] 气候
英国气候适中,全年多雨。四季气温甚少低于-11C°,高于35C°。[20] 风多从西北吹来,带来大西洋的潮湿天气,[9]只是东部总是免于受西北风吹袭,所以东部总是比西部干燥。近来,大西洋受到墨西哥灣暖流 影响,所以英国现时的冬季比起旧时温和。夏季最温暖的是英格兰东北部,因为她靠近欧洲大陆,而较寒冷的是英格兰北部。大雪在冬季、高地早春落下(有时低地也会落下大雪)。[21]
[编辑] 政治
英国是采用君主立宪制为管治国家的管治制度,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是英国和其他15个英联邦成员国的国家元首,也对泽西岛,马恩岛和根西岛等君主领地拥有统治权,在名义上,这些君主领地不是联合王国的一部分,但也是由联合王国政府来管理其国防和外交事务,包括由联合王国议会为这些领地立法。

英國的民主制度是漸進緩慢開放而形成,上議院議員由世襲貴族與主教擔任,並非選舉產生,下議院議員由各地貴族、大地主、富豪操縱指派,平民並無選舉權,後來甚至出現已經荒涼的市鎮仍有權派出議員,新興城市如曼徹斯特或伯明罕卻無權派出議員的怪現象。1832年執政的民黨(Whig)才取消頹廢市鎮的選舉權,讓成年男性家境小康者有選舉權。1867年執政的保守黨進一步降低選民的財產限制給工人選舉權,1884年執政的自由黨才完全取銷選民的財產限制,給農民選舉權使成年男性都有選舉權。但英國婦女則是等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才獲得選舉權。
英国的议会政体被称为威斯特敏斯特体系,该法令系统由世界很多国家采用。英国议会的办公地点在威斯特敏斯特宫,分为选举产生的下议会和指定产生的上议会,所有通过的法案草案需要由英国君主批准后成为法律,但是按照英国习惯宪法,君主不能否定议会通过的法律草案,在苏格兰和北爱尔兰设置议会之前,英国议会拥有最高的立法权。
英国的政府首脑是首相,首相是议会的议员,必须取得下议会中多数议员的信任方可就任,所以首相往往是国会获得最多席位的政党的领袖,首相和内阁形式 上由君主指派,但是根据习惯宪法君主不能否决当选首相和首相所指派的内阁成员。内阁成员来自议会两院,大部分来自下议院,首相和内阁拥有实际的最高的行政 权力,所有的内阁成员均是君主的枢密院的成员。现任首相是来自保守党的大衛·卡梅倫[22]。
英国议会下院由英国现有的646个选区选举产生,其中529个选区在英格兰,18个在北爱尔兰,59个在苏格兰,40个在威尔士[23],下一屆大选英国选区数量将提高到650个。任何一个选区选举以简单多数方式产生一个议会议员,君主在首相的建议下可以提前举行大选,英国1911年议会法案规定大选每5年举行一次。
英国最大的三个主要政党为工党、保守党和自由民主党。这三大政党据有现议会下院646个席位中的616席,其餘席位由苏格兰国民党、威尔士党、工会民主党、社会民主党和新芬党等瓜分。作为欧洲议会的成员,英国现有78位欧洲议会议员,自英国的12个欧洲议会选区內選舉出。
[编辑] 法律
联合王国是全世界三个没有成文宪法的国家之一[24],英国的宪法由习惯、判例法和国际条约等构成。所以英国的宪法制度和大陆法系不同,理论上,英国议会可以通过法案来进行宪法改革。
[编辑] 行政区划
联合王国每一个组成国家都有自己的、源自联合王国组成前的管理制度、行政区划。所以英国并无“全国通用的行政系统”。[25]直到19世纪,行政系统才有一些细微的变化。但是,这个变化并无为苏格兰、威尔士和爱尔兰带来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即使在未来,管理系统也不太可能统一。
英格兰地区政府的制度是多元的,随地方而变。英格兰法令由联合王国议会、联合王国政府制定,因为英格兰并无议会。英格兰有9个大区。[26]其中一个区域,大伦敦,自2000年起开始,选出市议会、市长(因为1998年大伦敦政府公投)。[27]其他区域也有权选出他们的区域议会(Regional assembly),唯独东北英格兰没有议会(因2004年东北英格兰权力下放公投)。[28]在第二层行政区划之下,有郡议会和区议会(District council)(或單一管理區),而伦敦则划分为32个倫敦自治市。在单一席位的选区,使用多數制 ,而在多个席位的选区,使用全票制 。[29]
[编辑] 外交
英国可以获得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免签待遇。而對一些英國前殖民地,會有絕對性的免簽證待遇。
[编辑] 军事
英国军队的最高统帅是英国君主;统领海、陆、空三 军。英國海、陸、空三軍總司令並由英國國防部(Ministry of Defence)內的國防委員會(Defence Council of the United Kingdom)管理。 英國海陸空三軍受英國國會委託,保護英國本土及其海外領土的職責、促進英國政府廣泛的治安利益、及出力支援國際維持和平。 英國軍隊經常活躍地參與北約和其他盟國的軍事行動
[编辑] 海军
皇家海軍曾是世界上最大、最強的海軍;並幫助英國成為18和19世紀最強盛的軍事及經濟強國;也是把大英帝國的影響力投射至全世界的重要工具。雖然現已势微,皇家海軍仍是歐洲最大、世界上第二大的海軍;也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海軍之一
[编辑] 陆军
英國軍隊的陸上武裝部隊,是從蘇格蘭與英格蘭的武裝部隊、政經文架構,在1707年合併為大不列顛王國時形成。至2006年止,英國陸軍人數大約為 十萬七千七百三十名正規軍官兵,及三萬八千四百六十名國土軍官兵。英國陸軍經常被部署於全球每一角落的戰地參與戰鬥部隊、多國聯軍、或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 行動。
[编辑] 空军
英國皇家空軍(Royal Air Force,RAF)為英國軍隊的空中武裝部門。皇家空軍創始於1918年4月1日,自此之後於英國軍事史扮演重要角色,而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及伊拉克戰爭 等衝突扮演要角。英國空軍有1000架以上飛行器,及45710位常備兵員(2007年統計)。
[编辑] 经济

英国作为一个重要的贸易实体、經濟強國以及金融中心,是世界第六大经济体系,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在过去的三十年间,政府大量减少了国有资产,并减缓了社会福利计划的发展。十八世紀時英國本地產小麥開始不敵北美廉價小麥,放棄大量種植小麥,大量從美洲進口糧產,逐漸轉以乳畜业为主,较为集中,高度机械化,并且效益十分高:1%的劳动人口能够满足大约60%的食品需要。

英国拥有大量的煤、天然气和石油储备;英国的主要能源生产大约占总GDP的10%,在工业国家是算非常高的。服务业,特别是银行业、金融業、航運業、保险业以及商业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最大,而且處於世界領導地位,首都倫敦更是世界數一數二的金融、航運和服務中心。尽管英国仍是欧洲最大的军火、石油产品、电脑、电视和手机的制造地,工业的重要性不断下降。
英國的教育、學術研究和科學研究亦處於世界領導地位,举世闻名的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都位於英國,是美國以外全球最重要的教育樞紐。英國每年吸引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慕名前來升學,不僅為國家帶來豐厚的外匯,也為這個屬知識型經濟體系的國家吸納不少人才。
英国的旅游业也相当重要:每年有超过2700万游客,排名世界第六,低于中国(3300万)而高于澳大利亚(1910万)。

[编辑] 货币
英国虽在1973年加入欧盟,但英国出于国内政治及内部經濟的考虑而拒绝加入欧元区。宪法的改革也同样是现在英国所面临的问题。目前,英国国内商业已经开始接受欧元及美元等外国货币,但是,主要的货币还是以英镑为主。
[编辑] 運輸

[编辑] 通讯
[编辑] 能源
在2006年,英國是世界上第九大的能源及15大生產消費國。
[编辑] 人口
根据最新数据统计,英国人口大约有6120万,其中三分之一居住在英格兰东南部(首都伦敦就有720万)。其中英格兰人占83.6%;苏格兰人占8.6%;其他还有威尔斯人占4.9%、北爱尔兰人占2.9%、印度人占1.8%以及非洲人占1.8%等等。英國醫療採用公醫制度,醫師幾乎全是公務員,看病動手術皆不需繳任何醫藥費,較偏遠地區醫師會親自到病患家裏看病。
[编辑] 语言
英國名義上沒有官方語,實際上是以英語為主要語言。英格蘭以外的地區也有其他官方語言,例如威尔士语(威尔士人口的26%)、苏格兰盖尔语(6万人使用)等。世界各地移民到英國的人也講自己的家鄉語言,如孟加拉语、粤语、客家話、印地语、旁遮普语和乌尔都语。英国是印度以外说印地语人数最多的地方。
由于过去大英帝国的扩张,英语几乎扩散到世界每一个角落,是世界上学习最普遍的语言,并且还产生了许多其他种系的英语,又因為二十世紀美國的強大,英語亦成為普遍认同的世界性语言。
[编辑] 都市
2001人口普查[30][31][32] |
英國最大城市|||||||||
---|---|---|---|---|---|---|---|---|---|
排名 | 城市名稱 | 都會區 | 人口 | 排名 | 城市名稱 | 都會區 | 人口 | ||
![]() 伦敦 |
1 | 伦敦 | 大倫敦都市區 | 8,278,251 | 11 | 布里斯托尔 | Bristol Urban Area | 551,066 | 曼彻斯特 |
2 | 伯明翰 | West Midlands Urban Area | 2,284,093 | 12 | 布赖顿 | Brighton/Worthing/Littlehampton | 461,181 | ||
3 | 曼彻斯特 | Greater Manchester Urban Area | 2,240,230 | 13 | 樸次茅夫 | Portsmouth Urban Area | 442,252 | ||
4 | 利兹 | West Yorkshire Urban Area | 1,499,465 | 14 | 莱斯特 | Leicester Urban Area | 441,213 | ||
5 | 格拉斯哥 | Greater Glasgow | 1,199,629 | 15 | 爱丁堡 | 爱丁堡 | 420,893 | ||
6 | 纽卡斯尔 | Tyneside | 879,996 | 16 | 伯恩茅斯 | South East Dorset conurbation | 383,713 | ||
7 | 利物浦 | Liverpool Urban Area | 816,216 | 17 | 雷丁 | Reading/Wokingham Urban Area | 369,804 | ||
8 | 诺丁汉 | Nottingham Urban Area | 666,358 | 18 | 米德爾斯伯勒 | Teesside | 365,323 | ||
9 | 谢菲尔德 | Sheffield Urban Area | 640,720 | 19 | 特倫特河畔斯托克 | The Potteries Urban Area | 362,403 | ||
10 | 贝尔法斯特 | Belfast Metropolitan Urban Area | 579,554 | 20 | 考文垂 | Coventry/Bedworth Urban Area | 336,452 |
[编辑] 宗教
16世纪以后,英国是好几个重要的新教教派的发源地:圣公会(此為大公教教派)、公理会、浸信会、公谊会、循道公会-卫理公会、弟兄会等。18世纪和19世纪,英国曾经是基督教多次属灵复兴运动的中心和海外传教的重要基地,诞生过约翰·卫斯理、怀特腓、卜维廉、克理威廉、马礼逊、达秘、戴德生、李文斯敦、宾路易师母、史百克等众多著名基督教徒。
2001年人口调查数据显示:基督宗教佔總人口的71.6%。伊斯兰教佔2.7%。印度教佔1%。其他佔1.6%。 「不明/沒有宗教人士」佔23.1%。[33]其他宗教还包括佛教、猶太教等[34]。
2007年调查显示:基督宗教佔總人口的64%。伊斯兰教佔4%。在不同歲數的群體在信仰方面有不同的趨勢。當受訪者年齡越大,承認有宗教信仰的比率便越高[35]。
2012年3月英国君主伊丽莎白二世在兰柏宫演說表示“聖公會的理念偶爾被誤解”[34]。
[编辑] 教育
英国最闻名于世的两所大学是牛津大学(Oxford)和剑桥大学(Cambridge),此外,伦敦大学学院(UCL)、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华威大学(Warwick)、爱丁堡大学(Edinburgh)等等也是世界一流的著名学府。她们为英国以及整个世界培养了众多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工程师,例如艾萨克·牛顿、雪莱、查尔斯·达尔文、诺曼·福斯特、史蒂芬·霍金、约瑟夫·李斯特(Joseph Lister)、亚当·斯密、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約瑟夫·汤姆逊、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和亚历山大·弗莱明等等。
[编辑] 醫療
在英國,醫療有關於權力下放,國家有其自己的私人和公費醫療制度,整體性和互補性的醫療。
[编辑] 文化
[编辑] 文学
[编辑] 文学家

- 温斯顿·丘吉尔
- 杰弗里·乔叟
- 威廉·莎士比亚
- 约翰·弥尔顿
- 威廉·华兹华斯
- 拜伦
- 雪莱
- 约翰·济慈
- 勃朗特姐妹
- 阿嘉莎·克莉丝蒂
- 查尔斯·狄更斯
- 威廉·萨克雷
- 简·奥斯丁
- 托马斯·哈代
- 阿瑟·柯南·道尔
- J·K·罗琳(J. K. Rowling)
- 約翰·羅納德·鲁埃爾·托爾金
- D·H·劳伦斯
- 约瑟夫·康拉德(波兰裔)
- 毛姆
- T·S·艾略特
- 弗吉尼亚·伍尔夫
-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
- 威廉·布莱克
- 罗伯特·彭斯
- 丁尼生
[编辑] 戏剧
英國劇場一向興盛,莎士比亞與其同時代作家克里斯托夫·馬洛(Christopher Marlowe)、本·琼森為早期英國劇場帶來了深度。近現代的著名劇作家則有哈罗德·品特、大衛·海爾(David Hare)、汤姆·斯托帕德(Tom Stoppard)、彼得·謝弗(Peter Shaffer)、莎拉·肯恩(Sarah Kane)、馬丁·麥當諾(Martin McDonagh)等等。
當代最著名的英國舞台劇導演首推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著作《空的空間》(The Empty Space)為劇場經典書籍之一。最為人熟知的英國舞台劇演員則公認是劳伦斯·奥利维尔。
17世纪著 名的 乔治·弗雷德里希·韩德尔(George Friedrich Handel ,Georg Frideric Handel 英国国籍,德国民族)对英国的戏剧(Opera)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韩德尔曾经参与过小提琴(Violin), Oboe Organ (奥根古乐器)等音乐演奏。George Friedrich Handel 生于1685年的德国,1702年毕业于在 Halle的德国音乐学院,1707年他曾经在意大利定居并且开始学习戏剧表演,1712年韩德尔在英格兰定居,并且成功加入了北爱尔兰王家乐队进行演奏,在1728-1737年,他成功创建了自己的戏剧演奏公司并且给爱尔兰的贵族进行演奏,1759年,他于英格兰去世。
[编辑] 体育

英國是體育大國,足球,馬球,英式橄欖球,板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均起源於英國。其中足球為英國的第一運動,尤其在英格蘭,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地區,國家足球代表隊往往是民眾最為在意以及支持的運動團隊。足球亦不單被民眾,政府乃至皇室視作單一的體育運動,更加被視為整個國家,民族的文化象徵之一。
英格蘭足球超級聯賽亦是世界上最為成功的體育聯盟之一,聯盟中有曼聯,阿仙奴,車路士,利物浦,曼城,以及托特納姆熱刺等歐洲著名球會。而四大滿貫之一的温布尔登網球公開賽亦會每年與溫布頓舉行。
[编辑] 哲学思想
[编辑] 思想家
- 约翰·洛克(John Locke),最早提出三权分立理论;
- 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 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 伯纳德·鲍桑葵(Bernard Bosanquet),英国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
- 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散文作家、哲學家、政治家,是古典經驗論的始祖;
- 大卫·休谟(David Hume),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
- 亞當·斯密(Adam Smith),经济学家、哲学家,代表作为《国富论》。
[编辑] 媒體
英國廣播公司,成立於1922年,是英國政府資助的電台,電視和互聯網廣播公司,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大的廣播。

[编辑] 音乐
當代英國擁有多樣的音樂文化。古典音樂方面,來自英國的知名交響樂團包括BBC交響樂團、皇家愛樂樂團、愛樂樂團、倫敦交響樂團以及倫敦愛樂樂團等。知名的作曲家有珀塞爾(Purcell, Henry)、埃爾加(Elgar, Edward)、霍爾斯特(Holst, Gustav)、沃恩·威廉斯(Vaughan Williams, Ralph)、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等。
[编辑] 主要的樂手與樂團
(依照團名或姓氏字母的順序排列)
- 披頭四樂隊(The Beatles)
- 黑色安息日(Black Sabbath)
- Blur(Blur)
- 香蕉女郎樂隊(BANANARAMA)
- 酷玩樂團(Coldplay)
- 深紫(Deep Purple)
- 黑暗樂隊(The Darkness)
- 大衛·鮑伊(David Bowie)
- 埃裏克·克萊普頓(Eric Clapton)
- 鐵娘子樂團(Iron Maiden)
- 猶大聖徒(Judas Priest)
- 齊柏林飛船(Led Zeppelin)
- 小飛俠 (樂團) ( McFLY )
- 摩托頭(Motörhead)
- 繆斯樂隊(Muse)
- 綠洲樂團(Oasis)
- 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
- 警察樂隊(The Police)
- 皇后樂隊(Queen)
- 電台司令(Radiohead)
- 羅比·威廉斯(Robbie Williams)
- 滾石樂隊(The Rolling Stones)
- 性手槍(Sex Pistols)
- Suede(Suede)
- 辣妹合唱團(Spice Girls)
- 史汀(Sting)
- 接招(Take That)
- 魔怪(Mogwai)
- 北極潑猴(Arctic Monkeys)
- 文化俱樂部(Culture Club)
- 杜蘭杜蘭(Duran Duran)
- 小艾略特(Elliot Minor)
- Placebo(Placebo)
- Travis(Travis)
- Plan B(B計畫)
[编辑] 节日假期
日期 | 中文譯名 | 當地名稱 | 備注 |
---|---|---|---|
1月1日 | 元旦 | New Year's Day | …… |
1月2日 | 元旦翌日 | The Day following New Year's Day | 只適用於蘇格蘭地區 |
3月17日 | 圣帕特里克节 | St. Patrick's Day | 天主教節日,只適用於北愛爾蘭地區 |
…… | 耶穌受難日 | Good Friday | 復活節之前的一個星期五 |
…… | 復活節星期一 | Easter Monday | 春分後第一個滿月後的第一個星期一,不適用於蘇格蘭地區 |
…… | 五月初公共假日 | Early May Bank Holiday | 五月份第一個星期一 |
…… | 春天公共假日 | Spring Bank Holiday | 五月份最後一個星期一 |
7月12日2 | 奧蘭治日 | Orangemen's Day (Battle of the Boyne's Day) | 只適用於北愛爾蘭地區 |
…… | 夏天公共假日 | Summer Bank Holiday | 八月份最後一個星期一 |
11月5日 | 焰火節 | Bonfire Night | 非官方假期 |
12月25日 | 圣诞节 | Christmas Day | …… |
12月26日 | 节礼日(拆禮物日) | Boxing Day | …… |
[编辑] 注譯
- 除特別說明(見備註一項)外,以上假期普遍適用於英格蘭、威爾斯、蘇格蘭及北愛爾蘭地區;
- 該假日日期以北愛爾蘭事務大臣(英语:Secretary of State for North Ireland)公佈為準。
[编辑] 注释与参考资料
- ^ 此为王室格言。在苏格兰,王室格言则是低地苏格兰语谚语In My Defens God Me Defend(“主为我的防御而辩护”,常简写为“IN DEFENS”)。苏格兰的纹章使用有差异,请见英国皇家徽章。
- ^ 常用的英文简称还有“UK”、“Great Britain”
- ^ FCO global network [2006-05-16].
- ^ The Countries of the UK [2006-05-16].
- ^ Industrial Revolution [2006-05-16].
- ^ {{ |title=Empire, The rise and demise of the British world order and the lessons for global power Basic Books. ISBN 0-465-02328-2}}
- ^ 分而乱之—英国人永恒的政治“智慧”
- ^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British Isles: a geographical term for the islands comprising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with all their offshore islands including the Isle of Man and the Channel Islands."
- ^ 9.0 9.1 9.2 United Kingdom. The World Factbook.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3 September 2008].
- ^ 10.0 10.1 10.2 10.3 Latimer Clarke Corporation Pty Ltd. United Kingdom – Atlapedia Online. Atlapedia.com [26 October 2010].
- ^ Neal, Clare. How long is the UK coastline?. British Cartographic Society [26 October 2010].
- ^ The Channel Tunnel. Eurotunnel [29 November 2010].
- ^ England – Profile. BBC News. 11 February 2010.
- ^ Scotland Facts. Scotland Online Gateway [16 July 2008] (原始内容存档於21 June 2008).
- ^ Winter, Jon. The complete guide to Scottish Islands. The Independent. London. 19 May 2001.
- ^ Overview of Highland Boundary Fault. Gazetteer for Scotland.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27 December 2010].
- ^ Ben Nevis Weather. Ben Nevis Weather [26 October 2008].
- ^ Profile: Wales. BBC News. 9 June 2010 [7 November 2010].
- ^ Geography of Northern Ireland. University of Ulster [22 May 2006].
- ^ UK climate summaries. Met Office [1 May 2011].
- ^ Salkeld, Luke. Snow News.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2070541/UK-weather-Snow-gales-blizzards-arctic-conditions-leave-Britain-shivering.html. London. 8 December 2011 [8 December 2011].
- ^ Gorden Brown became the PM of UK [2008-01-23].
- ^ Westminster Parliamentary Constituencies statistic [2008-01-23].
- ^ A Guide To the UK Legal System [2006-05-16].
- ^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 Ninth UN Conference o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Geographical Names. UN Statistics Division [21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於1 December 2009).
- ^ Welcome to the national site of the Government Office Network. Government Offices [3 July 2008] (原始内容存档於15 June 2009).
- ^ A short history of London government. Greater London Authority [4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於21 April 2008).
- ^ Sherman, Jill; Norfolk, Andrew. Prescott's dream in tatters as North East rejects assembly. The Times. London. 5 November 2004 [15 February 2008]. "The Government is now expected to tear up its twelve-year-old plan to create eight or nine regional assemblies in England to mirror devolution in Scotland and Wales."
- ^ Local Authority Elections. Local Government Association [3 October 2008].
- ^ http://www.ons.gov.uk/ons/rel/census/census-2001-key-statistics/urban-areas-in-england-and-wales/index.html
- ^ KS01 Usual resident population, Key Statistics for Settlements and Localities Scotland General Register Office for Scotland
- ^ http://www.nisranew.nisra.gov.uk/census/pdf/ks_sett_tables.pdf
- ^ (英文)CIA - The World Factbook -- United Kingdom (2001 census)
- ^ 34.0 34.1 (正体中文)觀琰綜合外電報導. “英女王登基60年 公開支持國教”. 人間福報. 2012-03-13: (第9版) [2012-3-13]. "“逾七成信奉基督教,其他宗教包括佛教、印度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等"
- ^ (中文)陳永輝編譯. “英國調查顯示四成青少年沒有信仰”. en:The Christian Post. 國度復興報. 2007-09-14 [2007-10-05]. "是否表示當人年紀越老,便越找到或變得更有信仰?……由大英圖書館委託英國極負盛名的Ipsos MORI專業研究公司調查……在沒有信仰的受訪者中,有32%說他們曾經是基督徒"
[编辑] 外部链接
- 英国版图和国家介绍
- 英國旅遊局
- 英國文化協會 (留學英國)
- 英國移民署(簽證相關規定)
- 英国生活百科
- 英國簽證申請中心(提供予台灣的便民資訊)
- 英国签证申请中心(提供予中国大陆的便民资讯)
- 英國貿易暨投資署 (英國貿易投資)
[编辑] 参见
|
|
|
|